蒙恬死之前,手里还握着三十余万秦兵。这些兵,都是百战之兵,虎狼之师。不然,怎么能把匈奴打得不敢靠近呢。同时,蒙恬还有近百万的徒民,虽然他们可能手无寸铁,但打仗也未必一定得先有兵器,陈胜、吴广本来就是要去戍边的,跟蒙恬管辖下的那些修长城的民夫没多大区别,但是他们依然可以揭竿而起,覆秦于一时。蒙恬渡河之后,据阳山,逶蛇而北,带兵在外十余年,威震上郡,威慑匈奴。秦之朝廷,未必对他有完全的控制权。但是,秦二世只是一道诏令,蒙恬便慨然赴死,连一点意外都没发生。这种结局,令无数人感慨。其实,蒙恬未必没有反的想法,可以明确地说,蒙恬仔细盘算过反了。但最终,蒙恬做了自己的选择——吞药自杀。累蒙恬者,最主要的是名。蒙恬的武力是不容置疑的,他本来只是一个搞狱典文学的人,算是一个文官。但他的祖父蒙骜、父亲蒙武,却都是秦之猛将,战功彪炳,名震秦国。蒙恬的爷爷蒙骜是从秦庄襄王元年就大放光芒的,伐韩,取成皋、荥阳,为秦增了一个郡的国土——三川郡。庄襄王二年,蒙骜攻赵,连取三十七城,威震天下。庄襄王命不长,秦始皇很快上位。秦始皇上位的第三年,蒙骜攻韩,取十三城。五年,攻魏,取二十城,又为秦国增加了一个郡的国土——东郡。在蒙骜的武略兼并之下,秦国疆域跟齐国已经接上了,韩国、魏国,都被秦国三面包围。秦灭六国,这是基础。假设蒙骜还能长命,估计六国也得被他亲自屠灭。蒙骜一生,唯一怕的就是信陵君魏无忌。信陵公子死后,蒙骜基本是天下无敌的。但蒙骜终究也是人,还是去世了。而后其子蒙武继父志,蒙武跟着秦大将攻楚,杀了项燕——项羽仇秦的主要原因。第二年自己率兵攻楚,俘虏了楚王。楚国灭亡。那时候蒙武也基本上告退了。谁来顶替呢?蒙恬!蒙恬本是个学文的,突然为武,当然是因为家世的原因了。大概秦始皇认为,蒙家人有能打胜仗的基因。攻打齐国的人物,就交给了蒙恬。那时候,秦如日中天,齐国早已风雨飘摇、摇摇欲坠。所以,打齐国,蒙恬没用什么力气,但毕竟证明了实力,得到了奖赏。其后,蒙恬便将三十万众北逐戎狄,黄河以南,一战而定。此后就是漫长地修筑长城的工程。蒙恬的弟弟在朝内,位至上卿,出则参乘,入则御前,为秦始皇出谋划策,蒙恬在外,威震匈奴。内事外事,几乎都决于蒙氏。蒙氏的光辉,一时无二。秦始皇对蒙氏是有判定的,名之为忠信。这话需要好好思考,忠在第一位,信为第二位。因为忠信,朝中将相没有敢跟蒙氏争高低的。这种帽子,戴起来很舒服,但是也很束缚人。秦始皇死后,赵高要动手。因为赵高曾犯过大罪,秦始皇让蒙毅处置,蒙氏既然被名之以忠信,当然要对秦始皇的事情忠心耿耿,他就认真地按律处置赵高。其实惩罚也不算重,只不过是除了宦籍,就是以后不能再当宦官了,赶出宫去。这或许不重,但在赵高来说,却非常严重了。一个宦官,生存环境只能是宫内,出了宫几乎无法生存,总不成仗着脸白没胡子去走偶像路线吧。但秦始皇赦免了赵高。秦二世上位,赵高的权力也是水涨船高。报仇是必须的。按照司马迁的记载,秦二世和赵高赐公子扶苏和蒙恬死。扶苏先死,蒙恬被关着。秦二世想,蒙恬就别让死了吧。但赵高害怕呀,做了坏事的人,总是自己先害怕,所以,要先下手为强。于是,赵高到处罗织蒙氏的罪证。先杀蒙毅。蒙毅是个能说的,先为自己辩解了一番。因为秦二世的赐死诏令也很奇怪。诏令是这样说的:先主以前要立(朕,即秦二世)为太子,你不同意。这下好,丞相都认为你不忠,你的罪行都能连累祖宗了。但是朕不忍心(让你连累祖宗),只赐你死罪,这也是你的幸福呀。快快死吧。这实在是搞笑。因为理由就不成立。秦始皇是谁?他要立谁为太子,岂是蒙毅拦得住的。何况,即便蒙毅阻拦了,秦始皇听了,那么也只能说明蒙毅为忠。但这种忠,对于秦二世来说,当然就是不忠了。这种理由,当然是赵高找的。但秦二世调子起得高,本来要杀你全族,现在杀你一人足矣,感恩吧。蒙毅的反驳也差不多是这个道理。第一,先主(秦始皇)要立太子,立谁,都是先主自己长期思索的,臣不敢问,也不敢说呀。如果是这样,那表明先主太无能了,这种罪名我可承担不起。要我死可以,但总是有个合理的理由吧,这理由我不服气。第二,为主者,要贵道,顺成全,做事要全面,不能听风就是雨。主要杀臣,基本都是自寻灭亡。不信?不信你看例子,秦穆公杀三良、罪百里奚而非其罪,所以谥号为‘缪’。秦昭襄王无缘无故杀武安君白起,楚平王杀伍奢,吴王夫差杀伍子胥。这都是他们四人的大损失,天下人都骂他们呢,因为他们昏,给了诸侯借口。所以,治天下要用道治,道治不杀无罪之人,不罚无辜之人。以上两点,看似都有道理。但不适合秦二世,而且秦二世也听不见。使者连话都没传,就把蒙毅砍了。秦穆公是秦国发展的一个重要国君,是个很有本事的人,但人也会犯错误,尤其是批评错了名人,所以秦穆公谥号为“缪”,’缪’,就是穆,二字同音同义。在谥法里,中情见貌曰穆,即君主把情绪体现在脸上,就是穆。这对于君主来说,很不好,人主是需要管理自己情绪的,喜怒不能形于色。因为喜怒影响赏罚的公正。所以这个谥,并非美谥。但也不算很差。武安君白起,确实死得怨。伍奢就是伍子胥的父亲,被楚平王莫名其妙杀了。蒙毅举这些例子,无非说明,自己不该死,自己无罪。但这种罪,不在自己,在于秦二世之心,他说有罪就有罪,他说没罪就没罪,不在于你有多能说。蒙恬也跑不了。蒙恬原本是文官,所以也能说。他的陈辞跟弟弟的如出一辙,但更为聪明,而且很有威慑力和说服力。第一,从我爷爷,到我爸爸,再到我,蒙氏都是靠功劳走到现在的。(意思是,蒙氏非但无罪,而且有功。)第二,我被囚禁多日,但我手握三十余万秦兵,足以造反。但我为什么没造反呢?因为我知道,我是必须死的,死就死,但人要守义,我不敢辱没先人们教我的,不能忘了先主(秦始皇)对我们的好,以及对我们忠信的定义。第三,举例子,蒙恬举的例子是周公旦与周成王的。周武王死后,周成王还很小,周公旦辅政,他每天早晨背着成王上朝。周成王有一次患重病,周公旦把自己的前爪(指甲)全剪秃了,扔到河里,说:“大王年纪还小,我帮他做事,如果有罪殃,都应该是我承受。”而且周公旦把这个过程记录了下来,藏在记府。后来周成王听了谗言,要杀周公,周公也不辩解,撒腿就跑。周成王看到了沈书,感动得哭了,说:“哪个王八蛋说周公旦要造反?”把那王八蛋就给杀了。把周公旦迎回去了。蒙恬讲这个故事,意思是,他觉得秦二世是一时糊涂,等着秦二世像周成王那样醒悟呢。但其实蒙恬知道,二世恐怕不会醒悟了。因为他知道桀杀关龙逢,纣杀王子比干,都始终不后悔。秦二世确实是不会后悔的。有些人犯了错,他到死都不会认为自己错了。但是,桀啊、纣啊,他们杀完忠臣就亡国了,周成王接回周公旦,周昌兴了。这就是区别。所以,蒙恬做了一个选择,说我可以死,但先把我的劝谏说给皇帝吧,让他醒悟吧,为天下万民想个后路吧。好像很动情,很真诚。蒙恬确实比弟弟蒙毅更能说。但又如何呢?使者说,我只接到了让你死的诏令,没其他任务。其实,即便秦二世听见了蒙恬的话,也是耳旁风。所以,蒙恬感叹说,“我何罪於天,无过而死乎?”没人理他。过了一会儿,蒙恬说,“是啊,我的罪确实太大了,我从临洮开始修筑长城,一万多里,修到辽东,这过程难道不是绝了地脉吗?得罪天地,能不死?”蒙恬死了。蒙恬这个选择,其实是死于秦始皇留给蒙氏的那个名,名之忠信,其实牢牢禁锢着他。蒙恬若反,天下必先说他蒙氏无忠无信,贻笑天下。但司马迁认为蒙恬死不悔悟,也没找对路子,其实不用反也可以顾全忠信。当司马迁站在蒙恬修筑的万里秦长城上,看到长城堑山堙谷,逶迤雄伟,觉得秦是在太轻视百姓之力了,把老百姓往死里累。蒙恬应该是最懂天下百姓这种苦的,多少孤儿寡母之类,多少血肉满长城之窟。这如果是盛世的大工程,还可以理解。但是秦初灭诸侯,天下人心未定,折腾肯定是错误的。何况,多年战争,痍伤者未疗,谁经得起折腾/但秦始皇、秦二世都选择了折腾这条路。路线选错,也不怕。臣子们要分担,要说话,蒙氏异族,内事外事,都是有话语权的,蒙恬为名将,手握雄兵,亲筑长城,最了解民之疾苦,应当以兵强谏,振百姓之急,养老存孤。但蒙氏兄弟都是顺应帝王心意,满足他们好大喜功的心理,阿意兴功。这不仅仅是自己作死,也是加速秦之灭亡的。这才应当是蒙恬的罪,怪什么地脉呢?不得不说,司马迁这个观点很有道理,最关键的,是蒙氏兄弟的辩解词里面,都说到了要“道”治天下,但他们都没去走“道”。所以,司马迁才有底气这样说,倒也不是马后炮。其实汉代很多有识之士,都看到了这一点,贾谊《过秦论》,就说秦灭六国之后,攻守之势异也。这时候,必须安抚人心,少折腾天下才是正道。但秦之名臣武将,都没有意识到这一点,意识到了,也没人去这样做,岂止于蒙恬一人哉!作者:李爷。
特别声明:以上内容(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)为自媒体平台“号”用户上传并发布,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。